演奏大厅>欧洲>未来计划>唱片>巴洛克的幻想
巴洛克的幻想(Baroque Illusions)  

点击放大
标签:Finlandia
编号:FACD 25326
发行:1999
吉他:坎普
录音:--D
时间:59'39
乐队:
指挥:
 
1. Concerto for Violin in E major, Op. 8 no 1/RV 269 "Primavera"
作曲:Antonio Vivaldi (circa 1678 - 1741) [意大利]
编曲: 时期:巴洛克

维瓦尔第作品第8号由12首协奏曲构成,其中的前四首便是人所共知的《四季组曲》。这四首协奏曲大概是“标题音乐”的最好范例。乐谱中除了象“雷雨”这样比较精确的叙述之外,每个乐章的前部都有一段对该季节的情绪与氛围的描绘。这些附加内容对于演奏者诠释音乐助益匪浅。这些注释性的内容有些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比如贯穿于《春》第二乐章并由中提琴描绘的“低吠的狗”(在我们的编曲中,这部分在较靠近低音的区域演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如果您想对这部作品进行更深的挖掘,我们强烈建议您比照乐谱仔细地聆听音乐。

仅仅在两把吉他上演奏这样一部大型作品自然是极具挑战性,但是我们仍然使用了非常“纯净”的技巧:要么弹奏音阶,要么弹奏琶音,要么弹奏和弦,等等,而不是同时乱哄哄地弹出所有的东西。与我们第一张专辑中《阿兰胡埃斯》的编曲相比,这样的处理使我们的编曲超越了“不可能”的界限,而在《阿协》的编曲中则绝对无法做到这一点。

如果您不会读谱,您可能觉得以上的建议毫无帮助,所以我们把这部组曲中的注释做了一点总结。

第一乐章:快板,春天来了……鸟儿欢叫……喷泉低吟……天空昏暗,春雷轰鸣,电光闪闪……鸟儿停止歌唱……但又在雨后快乐地归返……

第二乐章:广板,牧羊人在气息怡人、鲜花盛开的草地上小睡,而他那忠实的狗儿守在他的身旁。

第三乐章:快板(田园之舞)山林仙女与牧羊人随着欢乐的乡间风笛之声翩翩起舞。

2. Concerto for Violin in G minor, Op. 8 no 2/RV 315 "L'estate"
作曲:Antonio Vivaldi (circa 1678 - 1741) [意大利]
编曲: 时期:巴洛克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快板,烈日骄阳下,人们与牧群都倦怠不堪,松树也显得枯萎……杜鹃的啼叫引来斑鸠与夜莺的和鸣……微风轻拂……但是阵风从不同的方向吹来……然后刮起了北风……牧羊人在哭泣,担心暴风雨的到来,也忧虑着自己的命运。

第二乐章:柔板,由于害怕暴风和成群的绿头苍蝇,牧羊人缓缓地躲避开来。

第三乐章:急板(狂暴的夏季天气)牧羊人的忧虑得到了应验——雷鸣电闪,谷物折损。

3. Concerto for Violin in F major, Op. 8 no 3/RV 293 "L'autunno"
作曲:Antonio Vivaldi (circa 1678 - 1741) [意大利]
编曲: 时期:巴洛克

第一乐章:快板,农家男孩载歌载舞庆祝丰收……葡萄美酒令他们飘飘欲仙……(接下来的一大段内容中反复几次提到“醉汉”和“醉汉们。本乐章在最后10小节再现开头的主题之前,有一个称为“沉睡的醉汉”的缓慢部分。)

第二乐章:非常柔和的柔板(沉睡中的醉汉),不久,每个人都停止了歌舞,仿佛季节进入了甜美的酣睡。

第三乐章:快板(狩猎),晨曦中的猎手,带着号角,猎枪和猎狗……野兽奔跑,被猎人击中……枪声混杂着犬吠……受伤的野兽试图逃跑,但仍被捕获而死去。

4. Concerto for Violin in F minor, Op. 8 no 4/RV 297 "L'inverno"
作曲:Antonio Vivaldi (circa 1678 - 1741) [意大利]
编曲: 时期:巴洛克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雪中的颤抖……刺骨的寒风……跺着脚取暖……牙齿却忍不住打战……

第二乐章:广板(冬雨),屋外冷雨倾盆,屋内却炉火融融。

第三乐章:快板,边走边滑……趔趔趄趄……站稳再走……脚下的冰却碎裂……狂风呼啸……冬天虽然寒冷,却仍带来欣喜。

5. Canon and Gigue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in D major
作曲: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 [德国]
编曲: 时期:巴洛克

如果说“榜首曲”一词也能应用于古典音乐,那么德国作曲家派克贝尔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肯定算是一首。它曾经在不同的版本与条件下被无数次地录音,从最初的为三把小提琴与低音键盘的编曲到为现代交响管弦乐队的编曲等,不一而足。我们在互联网上竟然也发现数以百计的不同编曲的MIDI文件,而且很多页面不仅是题献给派克贝尔的,更有专门题献给他的“D大调卡农”的。从这一点来看,这首曲子实在是酷毙了,不是吗?

那么为什么还要另外一种编曲呢?嗯,一方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吉他编曲,这事实令我们觉得必须做点什么以改变现状。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非常迷人并极具大师笔触的作品:整个曲子都基于两小节的低音固定音型,这种固定音型的反复一直持续到结尾。在此之上,三把小提琴亦按照两小节一句的方式演奏一部卡农,这样便产生了实际上既是一首卡农,同时又是一首“主题与变奏(共27个)”的作品!

以两把吉他来确切地反映这部严格对位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虽然从器乐和技巧上来讲,这并不是一部大师作品,但是两把吉他必须完美地协调才能不发出类似“一连串含糊音符”的声音。另外,为了保持旋律线流畅不断,必须编排出正确的指法,这就象一个深奥的迷题,真的可以导致您患上周期性偏头痛……

6. Concerto for 2 Violins in D minor, BWV 1043: 2nd movement, Largo ma non tanto
作曲: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 1750) [德国]
编曲: 时期:巴洛克

巴赫的与众不同是不容置疑的。为了成功地进行编曲,我们必须首先深入曲谱之中并与之“结合”很长一段时间,以使之融入我们的身体并逐渐成熟。欣赏巴赫的音乐如同阅读最美的诗篇;通过对每一个细节应用基本的音乐定律,音乐中流淌着无穷的力量和严密的逻辑——每一颗音符都仅仅是因为它需要存在于那里而存在,不多也不少。单一声部突然从中劈裂,产生了具有两条结尾的旋律。唱出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令您惊叹:“这真是完美无瑕——只能如此。”每个声部却又都处于从属地位,共同支撑着一个更加复杂的对位与和声结构。当您看到其整体面貌时,那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而且您开始了解藏于这作品之后的思想:一位音乐大师,一位象棋大师,和一个爱因斯坦的溶合体。或者按照笃信宗教的巴赫自己描述的那样:“上帝的乐器”,他总是把一切都归功于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

如果您阅读乐谱的时候不会“默唱”,您很容易认为“这一定是个完美的理论——因此,它听上去很可能象迂腐的学术垃圾。”但是,这乐谱产生的却是令人窒息的美丽,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为一位纯粹天才的作品而深深折服。

深入体会巴赫的乐谱会迫使您坐下来努力思考他音乐的涵义,而这真的是一种令人感到非常自卑的体验。(即使您的人格中只有一丁点儿的虚荣,当您明白只要拥有巴赫天才的百分之几便可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音乐家时,您仍会因嫉妒而哭泣。)

选自巴赫《双协奏曲》的中间乐章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是展示其天才的一个范例。当然,让两把吉他与一个弦乐队和能够把那些高音的长音一直延续下去的两把独奏小提琴一比高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从没妄想超越被改编的原作。我们也不认为我们的版本能使您或我们自己更加接近上帝。相反,在两把吉他上演奏这部作品,令我们觉得自己更接近巴赫这个魔鬼——很多清教徒似的巴洛克学者和类似的评论家都这样称呼他。(有时他也被音乐家们称为“巴洛克警察”)。但这些并不重要,我们弹奏这部作品完全是出于自身的原因:我们须作为音乐家来体验这部作品。仅仅聆听它是远远不够的。

能令一个古典音乐家全情投入一部作品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为演奏大师作品时,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专注于“控制机器”,以使得运指不出差错)但这是其中的一部。从技巧上来说,这部作品相当容易弹奏,彻底解放自己并暂时与音乐合而为一,是一种近似吸毒的欣快感。嗯——那些沉溺于音乐人寻找的就是这种感觉。

另外请记住,只有我们冒了一点风险。巴洛克警察并不会仅仅因为您享受和聆听音乐而把您驱逐出音乐的天堂。

7. Topsy-Turvy Suite: Bach Goes to Town
作曲:Alec Templeton (1909 - 1963) [英国]
编曲: 时期:20世纪

埃莱克·坦普顿长于英格兰,并在伦敦的皇家音乐书院和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双目失明并未影响他1935年移民美国之前在伦敦的钢琴家生涯。坦普顿也是一个作曲家,而且他以创作历史上伟大作曲家的素描或者滑稽地模仿他们的作品而声名大躁,比如《巴赫进城》,《莫扎特入学》,《门德尔松火力扫倒他们》,《五分钟穿越赛场》等。

当然,他也曾经为钢琴,管弦乐队,和弦乐四重奏创作过比较严肃的作品。自1950年起,他也曾经参与音乐出版业。

《巴赫进城》具有巴洛克时期典型的二乐章曲式——前奏与赋格——并以《自由的前奏与赋格》作为副标题,就如同巴赫在世时会起的名字一样。

这首作品,尤其是赋格部分,在当时大概是见于爵士乐队,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古典音乐圈。不过我们的版本(几乎不能算是一种编曲,因为我们或多或少只是把钢琴谱在彼此之间分配了一下)在演奏时远比爵士乐音乐家演奏时来得直接和纯粹,因为我觉得古典音乐家试图寻找爵士乐的感觉时,经常显得特别土气。但是我们在处理这首作品时,确实比严格意义上的古典作品自由得多。

GS评价

花了好几个晚上翻译CD插页中的乐曲说明,完成时的确有种成就感,这主要是因为“未来计划”的唱片不仅有很强的可听性,更有可读性。麦克斯·高塞尔先生幽默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对于我,阅读这些文字令人产生非常愉快的心情。

有这样大篇幅的乐曲说明,或许并不需要再作更多解说,然而我确有一些自己的感想,希望和大家分享。未来计划重奏组的两张CD为吉他开辟了新的领域,大型管弦乐作品在转移到双吉他上之后,显示了新的风姿。这张专辑明显比他们的第一张唱片显得更加充满魅力。一方面得益于杰夫·坎普吉他,另一方面,更是他们自身在音乐上的成熟,对吉他的性质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改编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国内的爱好者现在似乎只知道蒙特罗、斯摩曼卡奈普几种吉他,这实在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现象。未来计划由于对拉米列兹吉他并不完全满意,他们在互联网上找到了适合他们“管弦乐”要求的坎普吉他。CD中坎普吉他的表现令人心仪,用麦克斯·高塞尔先生的话就是:“在弹奏快速音阶时,响应如同弗拉门哥吉他一样迅猛,而对于慢速乐章亦能弹出很长的延音。它能把对位作品的各个声部区分得一清二楚,音量淋漓宏大,同时又能细致入微地表现轻奏乐段,既能在现场演出时把声音投射到整个大厅,又能在录音间中同样投射到近在咫尺的麦克风……总而言之,是一把充满矛盾而不可能存在的吉他!”而坎普制作了这样的吉他,令人惊奇到瞠目的地步。如果您不相信,就听一听试听曲中《夏季》的第三乐章和《冬季》的第一乐章吧……

我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