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大厅>欧洲>马可图立>唱片>歌剧中的吉他
歌剧中的吉他(La Guitarra en la Opera)  

点击放大
标签:Opera Tres
编号:1007
发行:1995.4.18
吉他:弗列塔1991
录音:DDD
时间:69'20
乐队:
指挥:
 
1 . Rossiniana for Guitar no 1,Op. 119
作曲:Mauro Giuliani (1781 - 1829) [意大利]
编曲: 时期:古典主义

记得风景线论坛上的NIBENCHU版主曾经提到过,学习吉他不可不接触古典主义时期的曲目。一方面,古典主义时大量的经典练习曲,较卡尔卡西的衍生教材具有更明确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又不象《卡雷巴洛教材》里那些机械性且近乎偏执的练习忽视了音乐性。另一方面,古典时期是吉他作曲的巔峰时期。迄今为止,虽然20世纪的作品多如牛毛,也有相当多的巴洛克作品被改编为吉他音乐,但是,不管是巴利奥斯罗德里戈,还是巴赫、史卡拉蒂,都未能让吉他有过古典时期那样的辉煌年代。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和演奏家,真正将吉他引入上流社会和严肃音乐的殿堂。根据罗西尼的传世歌剧《塞维丽亚的理发师》改编的《罗西尼亚纳第一号》,以长达16分钟的独奏缔造出管弦乐般的气势,令人信服地证明,在吉他作曲方面尚无人能超越以朱里亚尼索尔、雷冈蒂、梅尔兹等为代表的古典乐派。

乐曲从容舒缓的开始,在1分10秒处展开,在低音声部的衬托下,旋律若隐若现;经过了一段过渡之后,3分23秒处引入了迷人的主旋律,这段旋律歌唱性极强,优美的线条令人心旷神怡;行进至7分59秒处,一连串的琶音带出第一个高潮,仿佛乐队的全奏和歌手的合唱。乐思在10'37处一转,接下来就象多种乐器的大展示,充分体现了朱里亚尼对吉他性能的深入理解和深厚的音乐素养。12分52秒处的过门带出一段进行曲般的音乐,自信而充满活力和喜悦,这段ab曲式的乐段反复之后,终于迎来长达2分钟的华丽恢宏的尾声,音符流动交错,上下窜跃,直至酣畅完满地结束于主和弦。

2 . Variations for Guitar on a theme from Mozart's "Magic Flute",Op. 9
作曲:Fernando Sor (1778 - 1839) [西班牙]
编曲: 时期:古典主义

不需要作太多的解释,索尔这首著名的改编曲即使是古典吉他的初学者都非常熟悉。很难想象这部由引子、主题、五个变奏、尾声组成的大曲子是索尔根据歌剧中一个不到半分钟的不起眼乐句创作的:索尔依仗高超的音乐才能把它进行了发展和美化。马可图立的演奏大气而流畅,是继塞戈维亚和老罗梅罗之后又一个优秀版本。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35岁那年,即这位对音乐有重大贡献的音乐家生命最后一年写成的。1791年9月30日,莫扎特在维也纳指挥《魔笛》的首演,两个多月后,这位音乐天才就与世长辞了。莫扎特生命最后几年都是在维也纳度过,这段时间他事业并不成功,经济困难而且疾病缠身。生活的困难并未影响他的音乐创作,他最后三年的作品是他一生众多作品之中最好的,包括第39、40、41号交响曲,以及他最出色的歌剧《魔笛》。

剧情简介:泰米诺(Tamino)王子受巨蟒袭击,在飞奔中不慎摔倒晕了过去,得到夜后(黑夜皇后)的三个侍女救助把巨蟒杀死。她们走后捕鸟人帕帕格努正巧路过,对王子说巨蟒是他所杀。帕帕格努的谎言遭到了惩罚,三位侍女重现,把他的嘴封了起来。三位侍女拿出夜后之女帕米娜(Pamina)的肖像给泰米诺看,泰米诺立刻爱上帕米娜。此时夜后出现,要王子从恶魔萨拉斯特罗(Sarastro)手中救回女儿帕米娜,如果王子能救出她,就把女儿嫁给他。夜后将一支魔笛和银铃分别送给泰米诺和帕帕格努,于是泰米诺和帕帕格努分头寻找夜后之女。

其实夜后说的都是谎话。智慧之神萨拉斯特罗不是什么恶棍,而是“光明之国”的领袖。日帝(太阳皇帝)临终时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给了他,并且恳求他代为教诲自己的女儿帕米娜。心胸狭窄的夜后对他十分忌恨,千方百计要捣毁光明神殿,夺回帕米娜。

帕帕格努首先找到并赶走了侵犯帕米娜的莫诺斯塔托斯。而泰米诺在三个童子引领下到了三座古庙,老和尚告诉泰米诺,萨拉斯特罗不是恶魔,不要相信夜后。泰米诺在经历了种种千奇百怪的考验后,终于识破了夜后的阴谋。王子终于得偿所愿,与帕米娜公主幸福的结合,帕帕格努也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而夜后则在隆隆的雷声中掉进黑暗的深渊。

3 . Introduction and Fantasia on Themes from "La Traviata"
作曲:Francisco Tarrega (1852 - 1909) [西班牙]
编曲: 时期:古典主义

泰雷加在小品的创作方面见长,但是由于他本人性格内向羞怯,在大型作品的改编和作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所以这首根据威尔第的《茶花女》改编的幻想曲一直未象泰雷加的其他小品一样受到广泛的喜爱。

威尔第的这部歌剧就是根据法国的著名作家小仲马所著同名小说写成的。1853年3月《茶花女》首演时引起震惊,因为它讲述了妓女薇奥列塔(Violetta)和年轻人阿尔弗莱多(Alfredo)的故事。其实歌剧名La Traviata本意即“堕落女人”。首演的主角是体重130公斤的Fanny Salvini-Donatelli,她本来就不是威尔第的首选女主角,但最后还是由这位身材与交际花之名极不相称的女高音出演薇奥列塔,演出极其失败。但是第二年该剧的再演获得空前成功。

剧情简介:薇奥列塔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她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沙龙,在一次酒会上,她遇到了富家子弟阿尔弗莱德,阿尔弗莱德被薇奥列塔的美貌所打动,深深地爱上了薇奥列塔。而薇奥列塔也被阿尔弗莱德的真情所打动,爱上了他,愿意永远抛弃她眼前这样的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跟阿尔弗莱德来到巴黎近郊的乡间享受那静谧幸福的爱情生活,可是,好景不长,此事被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亚芒知道了,他坚决反对这桩门户不当的婚姻,他找到了薇奥列塔,要她答应与他儿子断绝婚姻。

美丽善良的薇奥列塔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家的名誉和幸福,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她忍受着内心极大的痛苦,毅然离开了阿尔弗莱德,重新出现在巴黎的上流社会的风月场中,以此来使自己忘掉那些痛苦的回忆。

但谁知她的这一举动却使得阿尔弗莱德产生了误会,他以为薇奥列塔心中并没有真正的爱情,而仍然愿意去过那种不光彩的生活。在一个沙龙,他们二人又相遇了。这一次,阿尔弗莱德决心要羞辱薇奥列塔。他将赌博赢来的大把钱币仍向了薇奥列塔的脸上,而薇奥列塔遭到了这样的羞辱感到非常痛苦。不过,因为她仍然深深地爱着阿尔弗莱德,她决心将离开他的真正原因永远埋藏在心底。

她在痛苦中生病了重病。后来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亚芒知道了薇奥列塔的遭遇,感到非常内疚,于是把事情的原委向他的儿子一一述说。阿尔弗莱德连忙来到巴黎,但当他找到薇奥列塔时,可怜的薇奥列塔已经病入膏肓了,他痛心地拥抱着她,悔恨万分,而薇奥列塔此时却幸福地躺在阿尔弗莱德的怀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这部歌剧中的音乐有威尔第最吸引人的歌剧音乐。著名的部分有《饮酒歌》、咏叹调《我将永远自由》等。茶花女在歌剧历史上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到现在仍常演不衰。它也是著名女高音必录的歌剧,以卡拉丝、萨瑟兰等人的版本最为著名。

4 . Il trovatore (Verdi),Op. 8 no 27
作曲:Johann Kaspar Mertz (1806 - 1856) [匈牙利]
编曲: 时期:古典主义

四幕歌剧《游吟诗人》是1853年威尔第为罗马写的,由马卡拉罗根据古忒勒斯的同名戏剧撰写脚本,是威尔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体现了威尔第在创作技法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威尔第的歌剧中,《游吟诗人》大概算得上是剧情最曲折复杂,情感冲突和矛盾最强烈的一部歌剧了。

剧情简介:在15世纪的西班牙,有一个吉普赛女人曾经被卢纳伯爵的父亲错当成女巫处以火刑而死。若干年后,这个吉普赛女人的女儿阿祖塞娜长大成人。为了给她的母亲报仇血恨,偷走了刚刚出生不久的卢纳伯爵的弟弟。在混乱中,阿祖塞娜却错将她自己的孩子当作卢纳伯爵的弟弟扔入火堆中烧死,阿祖塞娜被迫在极其矛盾的心态中,将卢纳伯爵的弟弟抚养长大成人,并起名为曼理科。

曼理科长大成人后,成为一名游吟诗人,并与当时西班牙皇室中的一名女官莱奥诺拉相爱。但是,卢纳伯爵此时也正迷恋着莱奥诺拉,当他得知他的仇人阿祖塞娜的“儿子”正和他迷恋的莱奥诺拉相爱时,心中妒火难忍,便找到曼理科要与他决斗,而决斗的结果是卢纳伯爵输了。

由于事前阿祖塞娜已经其身世告诉了曼理科,曼理科知道输在他剑下的伯爵就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次曼理科剑下留情,没有将他的哥哥卢纳伯爵刺死,反而将他放走。谁知卢纳却恩将仇报,派兵追赶曼理科。曼理科带伤先救回了他的“母亲”阿祖塞娜,后来又将莱奥诺拉救出宫来。

在莱奥诺拉与曼理科举行婚礼时,卢纳伯爵带兵包围了他们,抓走了阿祖塞娜和曼理科,将他们母女二人投入大狱。莱奥诺拉得知消息后,为了营救曼理科,以释放曼理科为条件,答应嫁给卢纳伯爵。莱奥诺拉前往狱中释放曼理科,但她为了向曼理科证明自己的对曼理科坚贞不逾的爱情和清白,服毒自尽而死在曼理科的面前。

卢纳对曼理科仍不放过,下令将曼理科处死,并要阿祖塞娜陪死。刑场上,阿祖塞娜不得不把事情的原委一一告诉卢纳伯爵,卢纳伯爵这才知道,他眼前的仇人,游吟诗人曼理科,原来就是他的亲弟弟。但是,他知道得太晚了,曼理科已经被处死了。这时,阿祖塞娜怀着对仇人的恨和对母亲及养子的爱的极度复杂矛盾的心态,对天高喊“母亲啊,我已经为你报了仇!”随后,阿祖塞娜也倒在了刑场的火堆上。

关于《游吟诗人》,威尔第发表过一篇宣言,其慷慨激昂不亚于瓦格纳在北方发表的一些声明。宣言说,《游吟诗人》应该是一种“新型的歌剧”,其中的咏叹调、卡巴莱塔、二重唱以及其他重唱、终场音乐等,决不能凌驾于戏剧之上。虽然他此时还不象瓦格纳那样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标,《游吟诗人》在演出当时,依然不失为一部高瞻远瞩、意义深远的作品,决不是人们心目中的为“老一套不良风格”唱赞歌。

5 . Norma (Bellini),Op 8 no 17
作曲:Johann Kaspar Mertz (1806 - 1856) [匈牙利]
编曲: 时期:古典主义

文森佐·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生于西西里加拉尼亚的音乐世家,曾在那不勒斯圣塞巴斯契诺音乐学院师从辛加莱里学习作曲。作有歌剧《海盗》、《凯普莱特永与蒙泰古》、《梦游女》、《诺玛》、《清教徒》等十一部,其中以《诺玛》最为著名。他的歌剧富含浪漫主义特色,尤以旋律的清丽婉畅著称(肖邦、威尔第在旋律写作上受其影响)。除《诺玛》外,《梦游女》、《清教徒》亦长期受到歌剧观众的欢迎。他歌剧中的许多咏叹调,至今仍被奉为“美声唱法”的经典教材。

剧情简介:诺玛是在古罗马统治高卢时期,高卢督伊德教的一个女祭司,她带领高卢人反抗罗马的统治。但她反而与罗马总督相爱,生了两个孩子。总督却移情爱上了诺玛手下的女祭司阿达琦莎,而诺玛被蒙在鼓里。当群众聚集迎接诺玛来主持祭典时,诺玛唱出了烩炙人口的名曲《圣洁的女神》(Casta Diva)。仍陶醉在爱情之中的诺玛面对众人反对罗马的口号,心中着实不希望她的爱人受到伤害。阿达琦莎也因爱上总督而自责,并要总督放弃,但是阿达琦莎反被总督说服,预备次日私奔前往罗马。

当晚,阿达琦莎因心情矛盾,向关心的诺玛表示将与所爱的人同往罗马而放弃信仰,诺玛一时也陶醉在与总督那段恋情的回忆当中,两女竟在互不知道爱的是同一人的情况下唱出二重唱,各表情衷。但在阿达琦莎描述爱情的过程中,诺玛发现对方和自已的恋情雷同的场景出乎意料的多,追问之下,原来两人爱的竟是同一总督。

此时总督出现,诺玛大声斥责,并公开了二人过去的恋情,总督坚持对阿达琦莎的爱;阿达琦莎则惊惶地请求诺玛的宽恕。诺玛手握短剑,想杀掉那段孽缘生下的两个儿子,但于心不忍,并因心中忿怒而吵醒了孩子。诺玛把孩子拥在怀中,玛决定自杀,把两个孩子托付给阿达琦莎,要她去交给总督,并跟总督前往罗马。阿达琦莎表示自已不愿随总督走,且要设法劝总督与诺玛重拾旧欢,最后两人互相为对方所感动,拥在一起。

总督还是要阿达琦莎与他同回罗马,闻讯大怒的诺玛,在祭坛集结群众,向罗马宣战。此时有人来报,捉到一个潜来的罗马人,竟然是对阿达琦莎不死心的总督。群众叫嚣要杀掉总督来当开战祭品,诺玛却叫群众暂退,而要求总督放弃阿达琦莎,但总督仍不为所动,宁死不屈。诺玛威胁说要杀阿达琦莎,总督向诺玛求情,不要杀阿达琦莎,诺玛表示要让他们两人不得好死。于是召来群众,对众宣布由于有一位女祭司背叛信仰渎神,将作为活祭。当群众追问那位女祭司是谁的时候,诺玛出乎意料地说:就是我!她下令升起火堆来,毫不理会群众收回成命的要求。她向父亲交付了孩子走入火堆,总督也悔恨交加,随之走入火堆同诺玛共殉。

6 . The barber of Seville (Rossini),Op 8 no 23
作曲:Johann Kaspar Mertz (1806 - 1856) [匈牙利]
编曲: 时期:古典主义

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一样,都是根据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的三部曲写成的。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1816年间为罗马狂欢节的演出而创作的,第一次演出由于有人故意捣乱而完全失败,但是第二次上演却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据说热情的听众还因此为罗西尼举行了火炬庆祝游行。

剧情简介:歌剧叙述了作为理发师的费加罗帮助一位美少女脱离贪财好色的监护人的控制,与其情投意合的心上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据说这部歌剧是罗西尼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完成的,是最体现罗西尼音乐天才的作品。序曲很长的慢板引子过后,主题开始时的音乐有效地把听者引入了欢乐而诙谐的气氛中,后来又从管弦乐队的深处升起了一个温馨而亲切的旋律,宛如一首充满青春活力和散发着爱情芳香的歌曲。后面的旋律又描绘出一个节庆欢乐的舞蹈场面。作品的结尾部分非常宏伟宽广而华美,在毫无节制的狂欢气氛中结束。

GS评价

在19世纪,钢琴是常被用来在家中演奏音乐厅中最受欢迎音乐的乐器,同时,有许多弦乐器和管乐器也曾用于此目的,其中便包括吉他。当时对于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或作品片段,出版商会向市场发行一个钢琴与声乐或独奏钢琴的简化版本。为了保护版权,由该家出版社控制别种乐器及不同器乐组合的所有编曲版本。虽然有很多的音乐形式被采用,但最普遍的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完全忠实于原作的编曲,通过所选用乐器的丰富技巧来抵消声乐与管弦乐上的损失,这种改编对于吉他来说极少被使用;第二种形式是将著名的旋律发展成为具有大量变奏的主题,有些情况下缀一段引子,乃至一段宏大的尾声,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的作品属于这一类。索尔最著名的《莫扎特魔笛主题与变奏》便是一例;第三种形式在歌剧旋律的改编曲中得到体现,通常是为了展示一部歌剧中最美妙的旋律,依据作曲者的品味,以不同于舞台上的顺序进行编曲。这种做法也常见于歌剧原作者创作的序曲中,这使得模仿者的负担大为减轻。这种音乐形式后来被广为称作“……主题幻想曲”(……为原作品的标题)。本专辑中根据威尔第的《茶花女》、罗西尼的《塞维丽亚理发师》、贝里尼的《诺玛》改编的作品均属此类。《罗西尼亚纳》第一号实际上是朱里亚尼根据罗西尼的不朽之作《塞维利亚理发师》改编的又一首幻想曲。

这张专辑使用了著名的弗列塔吉他,其音色和分离度充分证明弗列塔是有史以来唯一能与提琴制作大师比肩的吉他制作家。专辑中第1、4、6首乐曲可谓百听不厌,这些古典精粹没有现代作品中那些为了制造噱头而炮制的诡异技巧,炫技性的无穷动,和做作的大段颤音。丰满的和声和富于变化的织体,将纯美的音符有机地组织连接起来,构成宏篇巨著般的作品,令人难以忘怀。

专辑评论和作品解说的部分内容参考唱片插页和相关歌剧介绍。

我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