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是中国五十年代末期成长起来的优秀演奏家代表。人们称他为琵琶大师、国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刘德海1937年生于上海,祖籍河北沧县。刘德海在中学时就酷爱民间音乐,并表现了突出的音乐才能。1950年他13岁时开始学二胡、笛子等乐器,并参加上海广播电台业余民乐队;1954年师从于著名琵琶演奏家、浦东派传人林石城先生;高考发榜后,他正准备去数学系报到,琵琶老师告诉他——中央音乐学院正在招生。于是他又一次走进考场。
1957年,刘德海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修琵琶。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刘德海心情非常苦闷:乐理一点不懂,五线谱从来没学过,一切都很陌生……而他的同学,好多是从音乐学院附中升上来的,双手在琴键上飞来飞去,谈起乐理一套一套的……刘德海感觉差距太大了。为排遣苦闷,他买来书,准备自学高等数学;还买来零件,开始装配收音机;他甚至想:干脆退学算了。这时,一件偶然发生的事刺痛了他,他发誓一定把乐理学好,把所有专业课都学好!那天下午体育活动时间,刘德海从操场回到教室喝水。当时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一个跟他一样从外省考来的同学。见那位同学愣愣地盯着黑板,刘德海不解地问,“干嘛呢?”同学缓缓从黑板上收回目光,转过头,看着刘德海。刘德海发现,他眼里噙着泪花!“怎么啦?”刘德海问。同学没有说话,只转回身,拿起粉笔,在划满音符的黑板上重重写下了一个大字——“次”!然后转过头,对刘德海说,“他们从小受音乐训练,咱们永远赶不上,服输吧!”刘德海的自尊心被刺痛了。他转回身,抽出一支红色粉笔,在“次”字上划下一个大大的“x”号!然后一字一板地说:“我——不——服!”从此刘德海开始了疯狂的日子——每天练琴7、8个小时,琴房没空就在走廊练;走廊熄灯就把毛巾塞进琴弦下“无声”练;有时干脆就合衣睡在琴房里……那段炼狱般的日子后来改变了很多事:改变了同学对“外来户”的偏见;改变了刘德海对琵琶的偏见;更重要的是,它使中国的音乐史上,写进了一位永不言输的琵琶演奏家——刘德海!
刘德海的演奏发音纯净,音色优美,技巧娴熟,精致委婉,文曲细腻动人,武曲激情四溢,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听众留下鲜明的印象。他在浦东派演奏技艺的基础上广采博纳,以后又向崇明派的曹安和先生、上海汪派的孙裕德先生和朱英派杨大钧先生等学习请教,采各家之长,兼收并蓄,大大发展了琵琶演奏的基本功,并具备了深厚的传统音乐修养。刘德海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又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在演奏手法和乐曲处理上进行了不少创造性革新。如在演奏技法上一个较大的创新是把是把左手拇指解放出来,而传统琵琶技法拇指是不负责按品演奏的。加上左手姆指来参与演奏可以减少频繁地换把,增加旋律的流畅和提高演奏速度,扩大琵琶技艺的表现能力。又如把传统的摇指指法发展为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个指都可以单独摇奏,使旋律在音色、音质方面产生微妙的变化。
刘德海的演奏曲目十分广泛,从古曲《十面埋伏》、《阳春白雪》到现代乐曲《狼牙山五壮士》、《彝族舞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每每听到他演奏的《狼牙山五壮士》、《草原小姐妹》、《十面埋伏》等乐曲时,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在用琵琶讲述历史故事,脉络清晰,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身陷其境,其技艺之高超令人惊叹不已。
为使音乐通俗化,刘德海将《浏阳河》、《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游击队歌》、《马兰花开》等多首歌曲改编为琵琶独奏曲,具有雅俗共赏的品味。又对《霸王卸甲》、《陈隋》、《浔阳月夜》等传统琵琶古曲进行了整理、改编。
刘德海还创作了“人生篇”——《天鹅》、《老童》等,“田园篇”——《故乡行》、《一指禅》等,“宗教篇”——《滴水观音》、《喜庆罗汉》等大量富有哲理性的琵琶乐曲。为探索琵琶指法的创新,积极开拓乐曲创作新思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78-1981年期间,他曾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西柏林交响乐团以及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合作,在北京、美国、法兰克福演出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受到中外听众的热烈欢迎,写下中西乐结合的辉煌篇章。
刘德海所受到的严格专业训练、长期的舞台实践和教学经以及深广的阅历都使他具备了精深的音乐修养,在表现乐曲内涵时胜人一筹,臻炉火纯青。他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及表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中央乐团独奏演员及首席琵琶。他曾先后到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讲学,在琵琶与交响乐队结合上他也作出了有效的尝试和贡献,为琵琶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打开了新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