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獨奏曲,1979年,吳俊生首次運用(1=D首調)的四度定弦法創作了這首樂曲。定弦的改變使樂曲呈現出一种新的色彩。一年一度的火把節是彝族人民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天晚上,人們紛紛點起火把盡情歌舞,青年男女們也借此互訴衷腸。此曲描繪了這一動人的民族風情。
樂曲共分為三段:第一段引子以后,具有濃郁彝族風味的慢板主題輕柔地奏出。极富歌唱性。琵琶運用綽、注、打、擻等左手技法潤飾,舒展柔美。這一段的鋪陳听起來略似蒙古族的馬頭琴,輕歌曼舞,夜幕降臨,潺潺的輪指就象一組姑娘翩翩的舞姿。
第二段歡快明朗,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情緒一轉,舞蹈節奏加快,2分04秒到2分06秒的顫音過門就象梨渦淺笑的領舞女郎不經意向你投來一束含情脈脈的目光,在与你的眼光相遇瞬間,迅即扭轉身形,混入其他舞者之間,繼續令人眩惑的旋轉。這一段從輕快詼諧到熱烈奔放,展示了人們手擎火把載歌載舞的情景;中間部分,旋律時而溫柔輕捷,時而优美明朗,猶如青年們的綿綿情語,情緒也越來越熱烈;第三部分接在3分27秒出人意料地消音之后,用夾掃演奏,強烈有力,迎來一陣豪雨般的音符,描繪了人們狂歡的場面:所有的人們圍繞著篝火熱烈地起舞歡笑,劈劈啪啪的點點火星直上云宵……
樂曲的第三段是主題的再現,采用了大指挑奏分解和弦的技法,优美宁靜,富有韻味。
全曲以小調式寫成,四度定弦不僅擴大了音域,而且使樂曲的和弦演奏更為方便有效。作者在第二段中還模仿了彝族口弦的音響,使之更具地方色彩。
以上內容部分參考樂音名曲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