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大廳>歐洲>威廉斯>唱片>來自澳大利亞
來自澳大利亞(From Australia)  

點擊放大
標簽:Sony Classical
編號:SK 53361
發行:1995.1.10
吉他:斯摩曼
錄音:DDD
時間:58'43
樂隊:Australian Chamber Orch./London Symphony Orch.
指揮:Richard Hickox/Paul Daniel
 
1. Nourlangie
作曲:Peter Sculthorpe (1929 - ) [澳大利亞]
編曲: 時期:20世紀

諾爾蘭基是卡卡杜國家公園內的繪有岩畫的一塊巨石。當視線越過卡卡杜公園廣袤的澇原,可以看到早先白人的居住地,阿拉伏拉海,托列斯海峽,以及作曲家想象中的印度尼西亞群島。這些体驗為作曲家提供了素材与動机,并由此創作了好几部作品。《諾爾蘭基》由兩個不同的主題交織而成。在引子之后的第一主題听起來象贊美詩;緊接下來的第二主題是基于托列斯海峽的一种歌舞,并逐漸演變成一大段快樂的旋律。音樂中有許多的鳥鳴,但這并非用以描述諾爾蘭基巨石,而是表達作曲家對這偉岸而宁靜之處的感受。

《諾爾蘭基》是受澳大利亞室內交響樂團委托而創作,并題獻給威廉斯的,此間得到了澳大利亞議會表演藝術委員會的資助。1993年在卡卡杜國家公園諾爾蘭基巨石旁邊,威廉斯与馬丁·扎爾維斯指揮的達爾文交響管弦樂團合作演奏了此曲。

2. Antarctica
作曲:Nigel Westlake (1958 - )
編曲: 時期:20世紀

《南极洲》原是作曲家為同名寬銀幕電影創作的音樂。該電影歷時3年,行程兩万公里,主題是表現探險和求索,了解未知世界。由于机緣不巧以及時間限制,最早在悉尼錄制管弦樂部分而在倫敦添加吉他部分的想法未能實現,因此將電影音樂基于吉他的想法宣告流產。后來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建議作曲家為威廉斯和塔斯馬尼亞交響管弦樂團創作一部吉他協奏曲時,威斯特萊克利用這個机會把電影中的音樂改編成這樣一部吉他与管弦樂組曲。組曲共分四個部分:

1.地球最后的大陸:樂曲開始的時候,是在午夜的夜空中俯拍冰層。由于极晝的緣故,黑夜如同白晝。

2.木船:最初的探險者乘木船到達。

3.企鵝之舞:帝企鵝在冰層下的水中翩翩起舞。它們以非凡的速度通過冰窟窿爬离海水,以躲避海豹的襲擊。

4.冰核/終曲:南极的科學家們通過鑽探冰核發現了地球大气層的近期變化。第一個臭氧洞便是在南极洲上空發現的。電影結束的時候,世界上剛剛簽訂了《南极洲條約》,這也許是個樂觀的信號。

這部作品得到澳大利亞議會表演藝術委員會的資助,并題獻給威廉斯和約翰·威利(John Weiley)。

3. From Kakadu
作曲:Peter Sculthorpe (1929 - ) [澳大利亞]
編曲: 時期:20世紀

《來自卡卡杜》共有四個部分:Grave,Comodo,Misterioso,和Cantando。第一和第三部分取材于作曲家1988年創作的管弦樂作品《卡卡杜》,第四部分是由此而形成的一長段歌唱性旋律,第二部分則類似于舞蹈。全曲洋溢著一种親切的情緒,表現了作曲家每次返回澳大利亞內地時所感到的發自心底的滿足。這部作品是受首屆達爾文國際吉他藝術節的委托題獻給威廉斯的,并得到了澳大利亞議會表演藝術委員會的資助。

4. Into the dreaming
作曲:Peter Sculthorpe (1929 - ) [澳大利亞]
編曲: 時期:20世紀

《入夢》是作曲家在澳大利亞中部尤陸汝(Uluru)國家公園的風谷獨自漫步時產生了靈感。該曲由三個部分加一個簡短的尾聲构成。作曲家試圖利用吉他空弦的共鳴性來模仿傳統土著民的木制或竹制號角。作品是專為威廉斯創作的,并題獻給小說家麥琪·海明威。樂曲以一個高音b結束(在德語中一般以H表示),象征著被題獻者的靈魂升入天堂。

GS評价

生于澳大利亞的威廉斯雖然一直居住在英國,但他不僅保留著澳大利亞國籍,而且經常返回故鄉舉行音樂會和進行巡演。這張專輯收錄了兩位澳大利亞作曲家的四部作品,流露了大師深深的故土情結。

彼得·斯科爾索普是澳大利亞享譽世界的作曲家,他的風格形成受到了澳大利亞獨特的自然景觀的啟發,据威廉斯說,他的“音樂語言”深受亞洲文化,尤其是日本和印尼音樂的影響。在《諾爾蘭基》協奏曲中可以明顯地感到東方气氛,不過GS的感覺是第二主題展開部的旋律帶有江南某地的風情,大家可以從試听片段中自行領略。這或許是前面所說的印尼特點。

尼格爾·威斯特萊克自12歲起隨父親學習單簧管,后來亦學習作曲,并成為所有音樂領域的重要演奏家和作曲家之一。本專輯中的協奏曲《南极洲》是根据同名電影音軌改編,該作品曾獲得澳大利亞唱片工業大獎的提名。

我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