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Rossiniana for Guitar
no 1,Op. 119 |
作曲:Mauro Giuliani (1781 - 1829) [意大利] |
編曲: |
時期:古典主義 |
記得風景線論壇上的NIBENCHU版主曾經提到過,學習吉他不可不接触古典主義時期的曲目。一方面,古典主義時大量的經典練習曲,較卡爾卡西的衍生教材具有更明确的針對性和系統性,又不象《卡雷巴洛教材》里那些机械性且近乎偏執的練習忽視了音樂性。另一方面,古典時期是吉他作曲的巔峰時期。迄今為止,雖然20世紀的作品多如牛毛,也有相當多的巴洛克作品被改編為吉他音樂,但是,不管是巴利奧斯、羅德里戈,還是巴赫、史卡拉蒂,都未能讓吉他有過古典時期那樣的輝煌年代。古典時期的作曲家和演奏家,真正將吉他引入上流社會和嚴肅音樂的殿堂。根据羅西尼的傳世歌劇《塞維麗亞的理發師》改編的《羅西尼亞納第一號》,以長達16分鐘的獨奏締造出管弦樂般的气勢,令人信服地證明,在吉他作曲方面尚無人能超越以朱里亞尼、索爾、雷岡蒂、梅爾茲等為代表的古典樂派。
樂曲從容舒緩的開始,在1分10秒處展開,在低音聲部的襯托下,旋律若隱若現;經過了一段過渡之后,3分23秒處引入了迷人的主旋律,這段旋律歌唱性极強,优美的線條令人心曠神怡;行進至7分59秒處,一連串的琶音帶出第一個高潮,仿佛樂隊的全奏和歌手的合唱。樂思在10'37處一轉,接下來就象多种樂器的大展示,充分体現了朱里亞尼對吉他性能的深入理解和深厚的音樂素養。12分52秒處的過門帶出一段進行曲般的音樂,自信而充滿活力和喜悅,這段ab曲式的樂段反复之后,終于迎來長達2分鐘的華麗恢宏的尾聲,音符流動交錯,上下竄躍,直至酣暢完滿地結束于主和弦。 |
2 . Variations for Guitar
on a theme from Mozart's "Magic Flute",Op. 9
|
作曲:Fernando Sor (1778 - 1839) [西班牙] |
編曲: |
時期:古典主義 |
不需要作太多的解釋,索爾這首著名的改編曲即使是古典吉他的初學者都非常熟悉。很難想象這部由引子、主題、五個變奏、尾聲組成的大曲子是索爾根据歌劇中一個不到半分鐘的不起眼樂句創作的:索爾依仗高超的音樂才能把它進行了發展和美化。馬可圖立的演奏大气而流暢,是繼塞戈維亞和老羅梅羅之后又一個优秀版本。
歌劇《魔笛》是莫扎特35歲那年,即這位對音樂有重大貢獻的音樂家生命最后一年寫成的。1791年9月30日,莫扎特在維也納指揮《魔笛》的首演,兩個多月后,這位音樂天才就与世長辭了。莫扎特生命最后几年都是在維也納度過,這段時間他事業并不成功,經濟困難而且疾病纏身。生活的困難并未影響他的音樂創作,他最后三年的作品是他一生眾多作品之中最好的,包括第39、40、41號交響曲,以及他最出色的歌劇《魔笛》。
劇情簡介:泰米諾(Tamino)王子受巨蟒襲擊,在飛奔中不慎摔倒暈了過去,得到夜后(黑夜皇后)的三個侍女救助把巨蟒殺死。她們走后捕鳥人帕帕格努正巧路過,對王子說巨蟒是他所殺。帕帕格努的謊言遭到了懲罰,三位侍女重現,把他的嘴封了起來。三位侍女拿出夜后之女帕米娜(Pamina)的肖像給泰米諾看,泰米諾立刻愛上帕米娜。此時夜后出現,要王子從惡魔薩拉斯特羅(Sarastro)手中救回女儿帕米娜,如果王子能救出她,就把女儿嫁給他。夜后將一支魔笛和銀鈴分別送給泰米諾和帕帕格努,于是泰米諾和帕帕格努分頭尋找夜后之女。
其實夜后說的都是謊話。智慧之神薩拉斯特羅不是什么惡棍,而是“光明之國”的領袖。日帝(太陽皇帝)臨終時把法力無邊的太陽寶鏡給了他,并且懇求他代為教誨自己的女儿帕米娜。心胸狹窄的夜后對他十分忌恨,千方百計要搗毀光明神殿,奪回帕米娜。
帕帕格努首先找到并赶走了侵犯帕米娜的莫諾斯塔托斯。而泰米諾在三個童子引領下到了三座古廟,老和尚告訴泰米諾,薩拉斯特羅不是惡魔,不要相信夜后。泰米諾在經歷了种种千奇百怪的考驗后,終于識破了夜后的陰謀。王子終于得償所愿,与帕米娜公主幸福的結合,帕帕格努也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而夜后則在隆隆的雷聲中掉進黑暗的深淵。
|
3 . Introduction and Fantasia
on Themes from "La Traviata" |
作曲:Francisco Tarrega (1852 - 1909) [西班牙] |
編曲: |
時期:古典主義 |
泰雷加在小品的創作方面見長,但是由于他本人性格內向羞怯,在大型作品的改編和作曲方面顯得力不從心,所以這首根据威爾第的《茶花女》改編的幻想曲一直未象泰雷加的其他小品一樣受到廣泛的喜愛。
威爾第的這部歌劇就是根据法國的著名作家小仲馬所著同名小說寫成的。1853年3月《茶花女》首演時引起震惊,因為它講述了妓女薇奧列塔(Violetta)和年輕人阿爾弗萊多(Alfredo)的故事。其實歌劇名La
Traviata本意即“墮落女人”。首演的主角是体重130公斤的Fanny Salvini-Donatelli,她本來就不是威爾第的首選女主角,但最后還是由這位身材与交際花之名极不相稱的女高音出演薇奧列塔,演出极其失敗。但是第二年該劇的再演獲得空前成功。
劇情簡介:薇奧列塔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名妓,她經常出入上流社會的沙龍,在一次酒會上,她遇到了富家子弟阿爾弗萊德,阿爾弗萊德被薇奧列塔的美貌所打動,深深地愛上了薇奧列塔。而薇奧列塔也被阿爾弗萊德的真情所打動,愛上了他,愿意永遠拋棄她眼前這樣的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生活,而跟阿爾弗萊德來到巴黎近郊的鄉間享受那靜謐幸福的愛情生活,可是,好景不長,此事被阿爾弗萊德的父親喬治·亞芒知道了,他堅決反對這樁門戶不當的婚姻,他找到了薇奧列塔,要她答應与他儿子斷絕婚姻。
美麗善良的薇奧列塔為了顧全阿爾弗萊德家的名譽和幸福,甘愿犧牲自己的幸福和愛情。她忍受著內心极大的痛苦,毅然离開了阿爾弗萊德,重新出現在巴黎的上流社會的風月場中,以此來使自己忘掉那些痛苦的回憶。
但誰知她的這一舉動卻使得阿爾弗萊德產生了誤會,他以為薇奧列塔心中并沒有真正的愛情,而仍然愿意去過那种不光彩的生活。在一個沙龍,他們二人又相遇了。這一次,阿爾弗萊德決心要羞辱薇奧列塔。他將賭博贏來的大把錢幣仍向了薇奧列塔的臉上,而薇奧列塔遭到了這樣的羞辱感到非常痛苦。不過,因為她仍然深深地愛著阿爾弗萊德,她決心將离開他的真正原因永遠埋藏在心底。
她在痛苦中生病了重病。后來阿爾弗萊德的父親喬治·亞芒知道了薇奧列塔的遭遇,感到非常內疚,于是把事情的原委向他的儿子一一述說。阿爾弗萊德連忙來到巴黎,但當他找到薇奧列塔時,可怜的薇奧列塔已經病入膏肓了,他痛心地擁抱著她,悔恨万分,而薇奧列塔此時卻幸福地躺在阿爾弗萊德的怀中,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這部歌劇中的音樂有威爾第最吸引人的歌劇音樂。著名的部分有《飲酒歌》、詠歎調《我將永遠自由》等。茶花女在歌劇歷史上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到現在仍常演不衰。它也是著名女高音必錄的歌劇,以卡拉絲、薩瑟蘭等人的版本最為著名。
|
4 . Il trovatore (Verdi),Op. 8 no 27 |
作曲:Johann Kaspar Mertz (1806 - 1856) [匈牙利] |
編曲: |
時期:古典主義 |
四幕歌劇《游吟詩人》是1853年威爾第為羅馬寫的,由馬卡拉羅根据古忒勒斯的同名戲劇撰寫腳本,是威爾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体現了威爾第在創作技法上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威爾第的歌劇中,《游吟詩人》大概算得上是劇情最曲折复雜,情感沖突和矛盾最強烈的一部歌劇了。
劇情簡介:在15世紀的西班牙,有一個吉普賽女人曾經被盧納伯爵的父親錯當成女巫處以火刑而死。若干年后,這個吉普賽女人的女儿阿祖塞娜長大成人。為了給她的母親報仇血恨,偷走了剛剛出生不久的盧納伯爵的弟弟。在混亂中,阿祖塞娜卻錯將她自己的孩子當作盧納伯爵的弟弟扔入火堆中燒死,阿祖塞娜被迫在极其矛盾的心態中,將盧納伯爵的弟弟撫養長大成人,并起名為曼理科。
曼理科長大成人后,成為一名游吟詩人,并与當時西班牙皇室中的一名女官萊奧諾拉相愛。但是,盧納伯爵此時也正迷戀著萊奧諾拉,當他得知他的仇人阿祖塞娜的“儿子”正和他迷戀的萊奧諾拉相愛時,心中妒火難忍,便找到曼理科要与他決斗,而決斗的結果是盧納伯爵輸了。
由于事前阿祖塞娜已經其身世告訴了曼理科,曼理科知道輸在他劍下的伯爵就是他的哥哥,所以,這一次曼理科劍下留情,沒有將他的哥哥盧納伯爵刺死,反而將他放走。誰知盧納卻恩將仇報,派兵追赶曼理科。曼理科帶傷先救回了他的“母親”阿祖塞娜,后來又將萊奧諾拉救出宮來。
在萊奧諾拉与曼理科舉行婚禮時,盧納伯爵帶兵包圍了他們,抓走了阿祖塞娜和曼理科,將他們母女二人投入大獄。萊奧諾拉得知消息后,為了營救曼理科,以釋放曼理科為條件,答應嫁給盧納伯爵。萊奧諾拉前往獄中釋放曼理科,但她為了向曼理科證明自己的對曼理科堅貞不逾的愛情和清白,服毒自盡而死在曼理科的面前。
盧納對曼理科仍不放過,下令將曼理科處死,并要阿祖塞娜陪死。刑場上,阿祖塞娜不得不把事情的原委一一告訴盧納伯爵,盧納伯爵這才知道,他眼前的仇人,游吟詩人曼理科,原來就是他的親弟弟。但是,他知道得太晚了,曼理科已經被處死了。這時,阿祖塞娜怀著對仇人的恨和對母親及養子的愛的极度复雜矛盾的心態,對天高喊“母親啊,我已經為你報了仇!”隨后,阿祖塞娜也倒在了刑場的火堆上。
關于《游吟詩人》,威爾第發表過一篇宣言,其慷慨激昂不亞于瓦格納在北方發表的一些聲明。宣言說,《游吟詩人》應該是一种“新型的歌劇”,其中的詠歎調、卡巴萊塔、二重唱以及其他重唱、終場音樂等,決不能凌駕于戲劇之上。雖然他此時還不象瓦格納那樣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標,《游吟詩人》在演出當時,依然不失為一部高瞻遠矚、意義深遠的作品,決不是人們心目中的為“老一套不良風格”唱贊歌。 |
5 . Norma (Bellini),Op 8
no 17 |
作曲:Johann Kaspar Mertz (1806 - 1856) [匈牙利] |
編曲: |
時期:古典主義 |
文森佐·貝利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意大利歌劇作曲家,生于西西里加拉尼亞的音樂世家,曾在那不勒斯圣塞巴斯契諾音樂學院師從辛加萊里學習作曲。作有歌劇《海盜》、《凱普萊特永与蒙泰古》、《夢游女》、《諾瑪》、《清教徒》等十一部,其中以《諾瑪》最為著名。他的歌劇富含浪漫主義特色,尤以旋律的清麗婉暢著稱(肖邦、威爾第在旋律寫作上受其影響)。除《諾瑪》外,《夢游女》、《清教徒》亦長期受到歌劇觀眾的歡迎。他歌劇中的許多詠歎調,至今仍被奉為“美聲唱法”的經典教材。
劇情簡介:諾瑪是在古羅馬統治高盧時期,高盧督伊德教的一個女祭司,她帶領高盧人反抗羅馬的統治。但她反而与羅馬總督相愛,生了兩個孩子。總督卻移情愛上了諾瑪手下的女祭司阿達琦莎,而諾瑪被蒙在鼓里。當群眾聚集迎接諾瑪來主持祭典時,諾瑪唱出了燴炙人口的名曲《圣洁的女神》(Casta
Diva)。仍陶醉在愛情之中的諾瑪面對眾人反對羅馬的口號,心中著實不希望她的愛人受到傷害。阿達琦莎也因愛上總督而自責,并要總督放棄,但是阿達琦莎反被總督說服,預備次日私奔前往羅馬。
當晚,阿達琦莎因心情矛盾,向關心的諾瑪表示將与所愛的人同往羅馬而放棄信仰,諾瑪一時也陶醉在与總督那段戀情的回憶當中,兩女竟在互不知道愛的是同一人的情況下唱出二重唱,各表情衷。但在阿達琦莎描述愛情的過程中,諾瑪發現對方和自已的戀情雷同的場景出乎意料的多,追問之下,原來兩人愛的竟是同一總督。
此時總督出現,諾瑪大聲斥責,并公開了二人過去的戀情,總督堅持對阿達琦莎的愛;阿達琦莎則惊惶地請求諾瑪的寬恕。諾瑪手握短劍,想殺掉那段孽緣生下的兩個儿子,但于心不忍,并因心中忿怒而吵醒了孩子。諾瑪把孩子擁在怀中,瑪決定自殺,把兩個孩子托付給阿達琦莎,要她去交給總督,并跟總督前往羅馬。阿達琦莎表示自已不愿隨總督走,且要設法勸總督与諾瑪重拾舊歡,最后兩人互相為對方所感動,擁在一起。
總督還是要阿達琦莎与他同回羅馬,聞訊大怒的諾瑪,在祭壇集結群眾,向羅馬宣戰。此時有人來報,捉到一個潛來的羅馬人,竟然是對阿達琦莎不死心的總督。群眾叫囂要殺掉總督來當開戰祭品,諾瑪卻叫群眾暫退,而要求總督放棄阿達琦莎,但總督仍不為所動,宁死不屈。諾瑪威脅說要殺阿達琦莎,總督向諾瑪求情,不要殺阿達琦莎,諾瑪表示要讓他們兩人不得好死。于是召來群眾,對眾宣布由于有一位女祭司背叛信仰瀆神,將作為活祭。當群眾追問那位女祭司是誰的時候,諾瑪出乎意料地說:就是我!她下令升起火堆來,毫不理會群眾收回成命的要求。她向父親交付了孩子走入火堆,總督也悔恨交加,隨之走入火堆同諾瑪共殉。
|
6 . The barber of Seville
(Rossini),Op 8 no 23 |
作曲:Johann Kaspar Mertz (1806 - 1856) [匈牙利] |
編曲: |
時期:古典主義 |
羅西尼的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和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一樣,都是根据法國喜劇作家博馬舍的三部曲寫成的。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是1816年間為羅馬狂歡節的演出而創作的,第一次演出由于有人故意搗亂而完全失敗,但是第二次上演卻受到廣大听眾的熱烈歡迎,据說熱情的听眾還因此為羅西尼舉行了火炬慶祝游行。
劇情簡介:歌劇敘述了作為理發師的費加羅幫助一位美少女脫离貪財好色的監護人的控制,与其情投意合的心上人終成眷屬的故事。据說這部歌劇是羅西尼只用了十几天的時間完成的,是最体現羅西尼音樂天才的作品。序曲很長的慢板引子過后,主題開始時的音樂有效地把听者引入了歡樂而詼諧的气氛中,后來又從管弦樂隊的深處升起了一個溫馨而親切的旋律,宛如一首充滿青春活力和散發著愛情芳香的歌曲。后面的旋律又描繪出一個節慶歡樂的舞蹈場面。作品的結尾部分非常宏偉寬廣而華美,在毫無節制的狂歡气氛中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