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大廳>亞洲>劉德海>文獻>簡介
劉德海簡介  

著名琵琶演奏家劉德海是中國五十年代末期成長起來的优秀演奏家代表。人們稱他為琵琶大師、國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劉德海1937年生于上海,祖籍河北滄縣。劉德海在中學時就酷愛民間音樂,并表現了突出的音樂才能。1950年他13歲時開始學二胡、笛子等樂器,并參加上海廣播電台業余民樂隊;1954年師從于著名琵琶演奏家、浦東派傳人林石城先生;高考發榜后,他正准備去數學系報到,琵琶老師告訴他——中央音樂學院正在招生。于是他又一次走進考場。

1957年,劉德海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主修琵琶。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劉德海心情非常苦悶:樂理一點不懂,五線譜從來沒學過,一切都很陌生……而他的同學,好多是從音樂學院附中升上來的,雙手在琴鍵上飛來飛去,談起樂理一套一套的……劉德海感覺差距太大了。為排遣苦悶,他買來書,准備自學高等數學;還買來零件,開始裝配收音机;他甚至想:干脆退學算了。這時,一件偶然發生的事刺痛了他,他發誓一定把樂理學好,把所有專業課都學好!那天下午体育活動時間,劉德海從操場回到教室喝水。當時教室里只有一個人,一個跟他一樣從外省考來的同學。見那位同學愣愣地盯著黑板,劉德海不解地問,“干嘛呢?”同學緩緩從黑板上收回目光,轉過頭,看著劉德海。劉德海發現,他眼里噙著淚花!“怎么啦?”劉德海問。同學沒有說話,只轉回身,拿起粉筆,在划滿音符的黑板上重重寫下了一個大字——“次”!然后轉過頭,對劉德海說,“他們從小受音樂訓練,咱們永遠赶不上,服輸吧!”劉德海的自尊心被刺痛了。他轉回身,抽出一支紅色粉筆,在“次”字上划下一個大大的“x”號!然后一字一板地說:“我——不——服!”從此劉德海開始了瘋狂的日子——每天練琴7、8個小時,琴房沒空就在走廊練;走廊熄燈就把毛巾塞進琴弦下“無聲”練;有時干脆就合衣睡在琴房里……那段煉獄般的日子后來改變了很多事:改變了同學對“外來戶”的偏見;改變了劉德海對琵琶的偏見;更重要的是,它使中國的音樂史上,寫進了一位永不言輸的琵琶演奏家——劉德海!

劉德海的演奏發音純淨,音色优美,技巧嫻熟,精致委婉,文曲細膩動人,武曲激情四溢,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听眾留下鮮明的印象。他在浦東派演奏技藝的基礎上廣采博納,以后又向崇明派的曹安和先生、上海汪派的孫裕德先生和朱英派楊大鈞先生等學習請教,采各家之長,兼收并蓄,大大發展了琵琶演奏的基本功,并具備了深厚的傳統音樂修養。劉德海在傳統演奏技法的基礎上,又根据樂曲內容的需要,在演奏手法和樂曲處理上進行了不少創造性革新。如在演奏技法上一個較大的創新是把是把左手拇指解放出來,而傳統琵琶技法拇指是不負責按品演奏的。加上左手姆指來參与演奏可以減少頻繁地換把,增加旋律的流暢和提高演奏速度,擴大琵琶技藝的表現能力。又如把傳統的搖指指法發展為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四個指都可以單獨搖奏,使旋律在音色、音質方面產生微妙的變化。

劉德海的演奏曲目十分廣泛,從古曲《十面埋伏》、《陽春白雪》到現代樂曲《狼牙山五壯士》、《彝族舞曲》、《唱支山歌給党听》等,每每听到他演奏的《狼牙山五壯士》、《草原小姐妹》、《十面埋伏》等樂曲時,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在用琵琶講述歷史故事,脈絡清晰,栩栩如生,讓人情不自禁地身陷其境,其技藝之高超令人惊歎不已。

為使音樂通俗化,劉德海將《瀏陽河》、《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游擊隊歌》、《馬蘭花開》等多首歌曲改編為琵琶獨奏曲,具有雅俗共賞的品味。又對《霸王卸甲》、《陳隋》、《潯陽月夜》等傳統琵琶古曲進行了整理、改編。

劉德海還創作了“人生篇”——《天鵝》、《老童》等,“田園篇”——《故鄉行》、《一指禪》等,“宗教篇”——《滴水觀音》、《喜慶羅漢》等大量富有哲理性的琵琶樂曲。為探索琵琶指法的創新,積极開拓樂曲創作新思路,取得了丰碩的成果。

1978-1981年期間,他曾与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西柏林交響樂團以及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合作,在北京、美國、法蘭克福演出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受到中外听眾的熱烈歡迎,寫下中西樂結合的輝煌篇章。

劉德海所受到的嚴格專業訓練、長期的舞台實踐和教學經以及深廣的閱歷都使他具備了精深的音樂修養,在表現樂曲內涵時胜人一籌,臻爐火純青。他現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及表演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委員,中央樂團獨奏演員及首席琵琶。他曾先后到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訪問、演出、講學,在琵琶与交響樂隊結合上他也作出了有效的嘗試和貢獻,為琵琶在國際文化交流方面打開了新的局面。

劉德海

一直躊躇著想把劉德海大師的內容加入到吉他風景線,吉他与琵琶雖然是兩件相當不同的彈撥樂器,但它們從构造到演奏技法也有如此之多的共性,因此產生了不少共同的話題。今次終于打破西方音樂的界限,我們大膽地將眼光拓展到更加廣義的“吉他”音樂范疇,定能發現意外的惊喜和收獲。

我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