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長廊>浪漫主義>泰雷加>大霍塔舞曲
《大霍塔舞曲》  

泰雷加一生創作的大量作品中有不少是不朽名作。他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以突出吉他的音樂性、抒情性為主,唯獨《大霍塔舞曲》炫耀了吉他各种各樣的技巧,包括許多特殊技法:快速半音階,琶音,分解和弦,揉弦,輪指,上下行漣音奏法,滑音奏法,靠弦与不靠弦奏法,泛音奏法,左手單手漣音奏法,大鼓奏法,小鼓奏法,單簧管奏法,大管(巴松管)奏法等等。可以說這支曲子几乎包括了古典吉他全部技法,彈奏這首樂曲需要相當的功底才能真正應付自如。在第32屆東京國際吉他比賽上,12歲的楊雪霏就是由于出色地彈奏了這首難度极大的樂曲而獲得了國際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大霍塔舞曲》是由序奏和26段變奏加上尾聲組成,是泰雷加獨一無二的大型精華曲,包含了吉他獨特的藝術性技法。由于霍塔音樂在西班牙是家喻戶曉的,人們只要听到這种音樂,馬上就知道這是霍塔舞曲,因此泰雷加在寫《大霍塔舞曲》時并沒有固定霍塔舞曲的主題。

樂曲的序奏是a小調,3/4拍,較緩慢的行板。一開始的4小節是強有力的和弦和快速分解琶音組成的兩個問答句,每四個和弦加一個快速分解琶音組成一個問答句。僅僅兩個問答句就預示了一場熱烈的節日狂歡即將開始。接下來是一組組的和弦進行,再逐漸加上不斷重复的低音,描寫准備參加狂歡的人流正緩緩地從四面八方向狂歡場地的中心聚攏。由一個上行琶音過渡并引出一大段左手單手漣音的華采樂段,這一段三連音全部單獨用左手演奏,右手并不撥弦;三連音的第一個音和第二個音用左手上行漣音奏法打出來,第三個音用左手下行漣音奏法勾出來,整個大段的三連音先要放慢速度來練,每個音符都要練到很清晰的程度后再逐漸加快速度來彈。彈得太慢,或者彈得雖快但不清晰,都是不可取的。此后是表現技巧的几組半音階,最后經過快速的下行分解琶音,序奏結束在強有力的主和弦上。這段音樂告訴人們,狂歡即將開始。

序奏之后馬上進入情緒熱烈的第一變奏,由于是表現狂歡剛剛開始,所以應該處理得歡快而不是狂熱,几個倚音要彈得短一些、輕快一些。第二變奏由兩段下行三連音組成,三連音的第一和第三個音用右手撥出,第二個音用左手下行漣音的方法奏出,情緒要活潑。此處特別容易彈錯的地方是三連音的節奏,如果你對三連音的節奏不熟悉的話,請先把三連音的節奏用口念和心念的方法多練習几遍,在有十分的把握之后再彈出來。第三變奏由一段持續和弦組成,彈奏持續和弦時要注意兩點:第一,右手的a,m,i三指要并攏,這樣撥出的和弦聲音才不會散;第二,a指的力度要适當加強一點,以突出和弦上方的旋律音。第四變奏是一段充滿柔情的旋律,要彈得有歌唱性。從第7小節的第3拍起到第8小節的第三拍,這四拍是一個小過門,其色彩的處理要和前面的旋律有所區別;第15小節的第三拍到第16小節的第三拍也是個小過門,也要彈出与旋律的對比。第五變奏是一段帶有旋律的持續和弦,要彈得熱情而富于動感,描繪了人群開始起舞,情緒熱烈。第六變奏是由一系列的三連音組成,這些三連音的第一個音連起來是主旋律,要用靠弦奏法來彈,三連音的其他兩個音則用不靠弦奏法來彈。第六變奏是第五變奏情緒的延續,歡快的三連音符中蘊藏的主旋律描寫了人們載歌載舞的場面。第七變奏的旋律抒情,但是比起第四變奏來情緒更加激動一些,描繪戀人們在翩翩起舞中情話綿綿,這段旋律部分的音樂流動,節奏可以自由一些,間斷出現的節奏表示舞蹈并沒有中斷。第八變奏是第七變奏的繼續,戀人們的情緒由于感情交流而愈發興奮,所以這一段的速度要由慢漸快,并有所變化。第九變奏的音樂描寫舞蹈的人們在不停地旋轉,陶醉在歡樂之中。第十變奏掀起了一個小高潮,這段音樂起伏要大,速度要稍快一些。第十一變奏和第十三變奏分別用模擬大管和大鼓的奏法演奏,描寫廣場上狂歡的人們圍起了几個人圈,藝人們爭相表演,這邊是吹奏,那邊是敲打,爭奇斗艷,互不相讓。大管奏法又稱為巴松管奏法,是用右手手掌外側輕輕接触音孔和琴馬的中間部分,然后用p指撥弦,動作与Pizzcato奏法非常相似,只是后者是將右手手掌外側輕撳住琴弦緊靠琴馬的部位。大鼓奏法是用右手拇指的外側面在靠近琴馬的地方敲擊全部琴弦,注意拇指外側面敲擊琴弦的時候要放松并具有爆發力,接触琴弦時要干脆、有彈性。第十二變奏是第三變奏的重复,第十四變奏用了一大段泛音奏法,給人以飄飄欲仙、脫离現實世界的感覺。第十五變奏又回到了狂歡的場面。第十六變奏再次推出一段小高潮,用切分音奏出上行旋律,旋律音要用靠弦奏法,而且是突強音,描寫舞蹈的人們一面用腳跟蹬踏地面,一面拍掌呼叫,這是典型的西班牙霍塔舞舞蹈場面。第十七變奏是一大段滑音奏出的抒情旋律,彈奏滑音的時候動作要柔和,滑音終了的時候手指一定要到位,否則旋律音就會含糊不清,旋律音最好要加上揉弦。第十八變奏又回到第五變奏的舞會場面。第十九變奏是第三次出現高潮,每一拍十六分音符里的第一個音連起來是旋律,要用靠弦奏法,音量突強,十六分音符節奏要彈得快而均勻。第二十變奏是一段過渡性質的段落,好象是描寫跳累了的人們需要休息一下。第二十一變奏是一大段雙弦滑音,滑出的三度和音旋律,情緒与第十七變奏相近,但難度要大得多,雙弦滑音的手指到位更困難一些。手指到位后亦要加上揉弦。第二十二變奏是第六變奏的進一步發展,它們的節奏和情緒都很類似,主旋律都是由一系列三連音中的第一個音符連成的,這些旋律音全部要用p指靠弦演奏。第二十三變奏是一段如歌的旋律,要全部使用單簧管奏法來彈,右手撥弦位置是左手所按音符的第一泛音點的位置,即比所按音符高十二把位的位置,如左手按第二弦的第三品格,右手要則撥第二弦的第十五品格位置,這樣發出的音最圓潤、柔和,近似木管樂器中的單簧管音色,在加上揉弦的時候更為相象。第二十四變奏還是第二十三變奏的旋律,只是在旋律出現前加入了小鼓奏法,這种小鼓奏法在貫穿了全部旋律之后,又持續了一段時間,描寫在狂歡的時候,遠處傳來了一陣陣軍鼓聲,隨著軍鼓聲越來越近,走來了一隊鼓號手,吹打著,參加到狂歡的行列中來,繞場數周之后,又列隊遠去。小鼓奏法的記號是用T表示,其方法是將第五弦与第六弦相疊起來,然后用左手食指在第九品格位置按住這兩根相疊的弦,右手同時以p指掃彈的方法演奏(旋律出現前和出現后的小鼓奏法可以i,m,a三指自由輪流掃彈)。這里的主旋律不要象第二十三變奏那樣用單簧管奏法,而是要用模仿銅管樂器中的小號奏法,右手撥弦的時候要盡量靠近琴馬,并用不靠弦奏法彈奏,這樣就能發出類似小號加上弱音器的效果。第二十五變奏是第三變奏的重复。第二十六變奏是一段輪指音樂,低音聲部是和弦根音,中聲部是副旋律,用p指演奏,上聲部是主旋律,用a、m、i演奏,描寫狂歡接近尾聲,興奮歡樂的人們意猶未盡,互相道別而又戀戀不舍。輪指的節奏節奏要均勻、流暢、連貫,前后一气呵成。最后是尾聲,速度由慢漸快,描寫舞蹈的人群越轉越快,將狂歡推向最后的高潮,一個強有力的高音主和弦和一個低沉的主和弦先后出現,從而圓滿地結束全曲。

《大霍塔舞曲》的編曲非常多,很難听到兩位演奏家使用完全相同的編曲。GS手上的錄音并不多,加上對此曲并不鐘情,所以僅就四個版本進行比較:

  • 佩佩·羅梅羅:最具“音樂會”感覺的版本,充滿流動感,在漣音段落尤其如此,情緒奔放而毫無炫技嫌疑。
  • 納西索·耶佩斯:速度很快,但無明顯的炫技感,手法朴實而樂思華美。
  • 大衛·羅素:速度偏慢,沒有其他版本中隨處可見的諧謔味道(尤其是第十七變奏),在技巧上非常到位。
  • 萊昂娜·博依德:其現場演奏和錄音都有明顯的玩弄技巧的感覺,而實際上很多高難的技巧都被“吃”(改編)掉了,比如左手漣音獨奏。
  • 楊雪霏:12歲時的版本稍顯單薄而不成熟,對琴和對音樂的駕馭力尚在萌芽階段。
《大霍塔舞曲》

本文主要以陳志老師的廣播講座為素材總結整理而成,其中附加的個人觀點僅供各位參考。

我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