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長廊>近代現代>巴利奧斯>大教堂
《大教堂》  

《大教堂》是巴利奧斯的傳世之作,全曲共分為三大部分,其結构比較特別。第二部分才是序奏,而第一部分是在序奏前另加的一段前奏曲。這段長達48小節的前奏曲是描寫祈禱的段落,D大調,2/4拍,极緩慢的速度。樂曲充滿肅穆、宁靜的气氛,使人仿佛置身于令人肅然起敬的高大的教堂之內。在籠罩著神秘宗教色彩的鐘聲中,人們在虔誠地祈禱。演奏上聲部旋律的時候,要用輕輕的靠弦法,右手撥弦的位置要在音孔和琴馬之間稍微靠近琴馬的位置,盡量要彈出透明清脆的音色。演奏下聲部的分解和弦,左手一定要盡量采用保留指彈法,即在彈奏分解和弦的時候,左手手指要盡量保持按在弦上,不是万不得已不要离開琴弦,以達到使各個和弦音之間產生和諧的共鳴效果,仿佛鐘樓上傳來的鐘聲,在高大空曠的教堂內產生了回響。

《大教堂》的第二部分,是緩慢的序奏,b小調,4/4拍,開始四小節上聲部的主題旋律庄重、緩慢,在第三和第四小節里,下聲部有一句低音過門,第5-8小節,主題旋律在低八度上出現,在緩慢進行的和弦中,隱藏著低音部旋律。從第八小節的后半部分開始,上聲部旋律上行逐漸引出這一段的高潮部分,下聲部的旋律也在推動高潮的出現。高潮部分是由一組不斷變化的和弦,以附點的節奏來形成動感向前推進。第16小節第4拍開始的一個上行分解和弦和第18小節第4拍開始的一個上行分解和弦形成對比,又推出一個短暫的高潮。這個高潮急速回落到b小調主和弦上。序奏的結尾部分是由下聲部的低音旋律,和上聲部三次出現的主和弦組成,漸弱的樂句加上最后的几個泛音,將樂思引向遠方……

《大教堂》的第三部分是6/8拍的快板,由b小調轉到D大調后又回到b小調,這是巴利奧斯采用“無窮動”的技法寫成的。a段是由b小調的快速分解和弦開始,不時出現的經過半音,把這些分解和弦有机地連在一起。要特別注意的是,從第7小節開始,一直到第12小節,每小節中第三拍的前半拍連在一起是一條旋律線,彈奏這些音符的時候要盡量采用靠弦奏法,其他和弦音不必用靠弦奏法。第29和30小節,分解和弦的重音分別在第一拍和第三拍的前半拍上,這一段音階和分解和弦交織進行,要演奏得流暢,重音要突出,旋律上下行起伏也要大些。b段從第49小節開始,基本上全是分解和弦,要注意每小節中的第一拍和第三拍的低音旋律要突出,盡量要用靠弦奏法,而且要有起伏,不能平淡。c段是最精彩,也是難度最大的一段。彈奏這一段的時候,一定要先放慢速度,無論是音階還是分解和弦,務必要把每一個音都交代清楚再逐漸增加速度。旋律上下行的強弱起伏要特別明顯才有效果。《大教堂》第三部分的結尾又是一連串的分解和弦,要注意這些分解和弦第一拍和第三拍的前半拍,突強低音組成的旋律要彈奏得有生气。最后有六小節上行主和弦分解琶音,這六小節中每小節的第一個音是突強音,這六個突強音連成一個上行b小調主和弦,推出這一段最后的高潮,然后樂曲結束于三個b小調的持續主和弦上。

《大教堂》是一首難度极高的經典古典吉他名曲。它不僅是許多國際古典吉他比賽、音樂學院定級的規定曲目,更是几乎所有吉他愛好者愛不釋手的作品和津津樂道的話題。下面作一點版本比較:

  • 大衛·羅素:本曲的最佳版本之一,尤以第一和第三樂章為甚。寬廣的低音,晶瀅的高音,几乎可与鋼琴媲美。情緒的起伏波瀾壯闊。
  • 約翰·威廉斯:另一堪稱完美的版本,無可挑剔。
  • 山下和仁:第一樂章的速度把握非常不錯,對于狂飆風格的山下來說,如此的沉穩并不常見。第三樂章是山下技巧与速度的絕佳展現。是非常不錯的版本。
  • 戈蘭·索舍爾:空靈而虔誠的樂思,速度和情緒的控制均好。十一弦吉他的共鳴性尤其令人難忘。
  • 讓·皮埃爾·居梅:略去了第一樂章。流暢性欠佳,琴的共鳴性能似乎也不盡人意。
  • 弗拉基米爾·米庫卡:亦略去了第一樂章。第二樂章較快。總体上音粒清晰流暢,但音色有點干澀,缺乏潤澤感。
  • 馬努埃·巴魯埃科:音色最為透明的一個版本。以雪松面板的吉他奏出云杉效果,似乎這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甘甜清冽,無比純淨,但是似乎在寬廣性方面較羅素的版本差得很遠,個人以為不适合表現祈禱的主題。
  • 杰弗瑞·麥克法登:年輕的麥克法登在演奏第三樂章時的速度或許僅次于山下,但毫無勉強滯重,是一個值得參考的版本。
《大教堂》

本文主要以陳志老師的廣播講座為素材總結整理而成,其中附加的個人觀點僅供各位參考。

關于本曲的說法很多,网友康康最喜歡的一种是:第一樂章表現一個人去教堂在遠處看到教堂的輪廓是如此的美麗。第二樂章表現當走進教堂時發現教堂是如此的宏偉,庄重,神圣。第三樂章表現在教堂里忏悔時复雜的心情。

我要行動